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44章 一场乌龙引发的政变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各朝不少读书人却从中发现到了一个疑点。

    可以说戊戌变法之所以匆匆落幕,关键一点在于康有为发动的政变失败了。

    所以各朝的读书人对于戊戌政变万分疑惑,不明白光绪为什么会指使康有为行此大逆不道之举。

    要知道在名义上,慈禧太后是光绪皇帝的母亲。

    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一个儿子想要发动政变除掉自己的母亲,这简直是丧心病狂。

    哪怕光绪发动政变成功除掉了慈禧,满朝文武大臣也不可能让一個弑母的皇帝继续坐稳皇位。

    深受儒家熏陶的文武大臣不会接受一个大不孝的皇帝,光绪最后的结局也只能被赶下台。

    各朝的读书人向主播询问关于戊戌政变的疑惑,苏晨看到之后这才发现大家误会了。

    “其实戊戌政变和光绪没什么关系,纯粹是一场乌龙事件,主播可以给大家讲讲这场乌龙的来龙去脉。”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大清看到了自己与西方的差距。”

    “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把首都都给丢了。”

    “在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大家都明白,要再不改革,大清就得玩完。”

    “于是在慈禧和恭亲王的主持下,大清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意思是说只学西方的技术,制度还得用老祖宗的。”

    “但是经历了甲午的惨败后,人们才发现老祖宗的制度也不管用了。”

    “英法打不过情有可原,毕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但小小的日本都打不过,这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大清搞洋务运动的时候,日本还处在德川幕府时代。”

    “那会的日本跟大清差不多,也是闭关锁国,完全没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但明治天皇上台结束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后,日本很快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运动。”

    “毫无疑问,明治维新是成功的。”

    “日本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对比中日,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一个只会仿造而没有创新与造血功能的国家。”

    “除了向列强买军舰,送订单外,别无其他选择。”

    光绪朕对戊戌政变完全不知情,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感谢主播为朕正名。

    慈禧莫名其妙的把他软禁在瀛台,他是有冤无处伸。

    他都已经明确告诉了慈禧,自己对政变完全不知情。

    可无奈慈禧不相信他,非得认为政变是他指使康有为干的。

    他简直是欲哭无泪,都快恨死康有为了,害得他被软禁起来,失去了自由。

    那场政变完全就是康有为擅自做主策划的,他是一点都不知情,完全被蒙在鼓里。

    他要是知道康有为会围园杀后,肯定会阻止康有为行此大逆不道的谋逆之举。

    他虽然对慈禧又敬又怕,但从未想过发动政变除掉慈禧。

    毕竟不管是从法理上来说,还是从养育之恩上来说,慈禧对他有大恩大德。

    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干出这等离经叛道的罪行,别说是自己,全天下人都不可能饶恕自己。

    “纵观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清政府对待西方的态度是既惧之制度,又厌之文化。”

    “实行的是有距离的接触政策,只涉及器物不学习制度,只知皮毛不知根本。”

    “这与日本当时实行明治维新,主动追随融入西方的脱亚入欧战略迥然不同。”

    “改革层次不同,导致中日两国的发展速度和最终效果差异巨大。”

    “既然洋务运动不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行。”

    “那很自然的,当甲午战争结束后,上到慈禧光绪,下到贩夫走卒,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大清还得改革,就照着日本改,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不然就只能亡国。”

    “于是到了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清政府便开始了戊戌变法。”

    “现在一说戊戌变法,我们后世人往往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慈禧太后代表着贪恋权力的老顽固,是扼杀变法、杀戮维新派人士的老妖婆。”

    “光绪皇帝是一位发愤图强的有为君主,但却有名无权,什么都说了不算,倒霉蛋一个。”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则是救国救民的大英雄,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可戊戌变法的历史真相并非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戊戌政变就是一起乌龙所引发的惨剧。”

    慈禧我是支持皇上变法的,可奈何皇上不争气,我只能出来稳定局势。

    说她贪恋权力,她无可辩驳。

    可要说她反对变法,还大骂她是老妖婆,她是完全不认的。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国就一直被欧洲列强欺负,以至于到了现在还要被昔日看不起的日本欺负。

    为了大清国不亡国,她深深的明白必须变法了。

    所以皇上任用维新派人士变法,她是大力支持的。

    只要皇上不违反祖制,想要怎么变法,她都不会阻拦。

    可事实证明,皇上只会把局势越搞越糟,引得众多大臣强烈不满。

    要是再这样下去,大清国还没有被列强瓜分完,满清王朝自己就要崩溃了。

    出现这样动荡的局面,她只能出来收拾皇上留下的烂摊子,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她扼杀变法一说。

    “在说戊戌政变之前,主播先给大家说说事件的主人公慈禧。”

    “慈禧这个人,可以说她既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

    “说她幸运,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执掌大清将近半个世纪,享尽了荣华富贵,最终还能得以善终。”

    “说她不幸,人生三大不幸,她全碰上了。”

    “早年丧父,18岁的时候就死了爹。”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中的大姐,年纪轻轻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中年丧夫,26岁的时候老公咸丰死了,而26岁在当时来说也算是中年了。”

    “最后是晚年丧子,等到她40岁,好不容易把儿子同治培养出来,等到儿子亲政了,自己就可以退休享清福了。”

    “却不曾想同治又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

    “当人生三大不幸同时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时,大部分人的心态都会是崩溃的。”

    “若是心理素质差,40岁的慈禧估计就抑郁而终了。”

    “不过慈禧靠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还是挺了过来,她把4岁的光绪抱到宫中,从头开始培养。”

    慈禧我的内心要是不强大,我也走不到如今的地步。

    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不容易,她不禁唏嘘不已,感慨良多。

    从小时候父亲去世,她就知道自己没有依靠,只能靠自己。

    好不容易有咸丰皇帝当作依靠,结果还没享几年福,咸丰皇帝就去了,留下了他们孤儿寡母。

    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她独自一人应对朝堂的政局,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她也可以享享清福了。

    可万万没想到,厄运再次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

    接连遭受打击,要是一般人,可能就抑郁而终了。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大清王朝。

    现如今的大清帝国危机四伏,随时都有可能灭亡。

    她要是不能振作起来,那大清帝国将群龙无首,灭亡得更加迅速。

    “慈禧之所以选择光绪作为大清帝国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光绪是慈禧的亲妹妹婉贞所生。”

    “而慈禧平生与婉贞的关系最为要好,能好到什么程度呢”

    “据记载婉贞死的时候,慈禧亲自去看望,觉得婉贞陪葬的规格太低,当场暴怒。”

    “然后亲自带着太监把他们家里里外外搜了一遍,把所有的好东西全给妹妹陪葬。”

    “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几度情绪失控。”

    “慈禧如此在意自己的妹妹,对光绪自然差不到哪里去,而这只是光绪与慈禧在娘家这一层上的关系。”

    “而以夫家的关系来说,光绪的父亲是慈禧老公咸丰的弟弟,光绪就是慈禧的侄子。”

    “所以无论从娘家的角度还是从夫家的角度来说,光绪都是慈禧最亲的人。”

    “她不跟光绪亲,还能跟谁亲呢”

    “她不扶持光绪当皇帝,还能扶持谁来当皇帝呢”

    “所以在培养光绪这件事上,慈禧是格外用心的。”

    “据史载,光绪进宫后身体不好,肚脐眼经常是湿的,慈禧便天天用纱布给光绪不停的擦。”

    “光绪怕打雷,慈禧就天天抱着他睡觉。”

    “一旦光绪被雷声惊醒,慈禧便会紧紧抱着光绪,不使他受到惊吓。”

    “慈禧当时对光绪的照顾细微到了每顿吃什么,每天穿什么,慈禧都要亲自过问。”

    “后来等到光绪长大些,开始读书习字了,慈禧也是手把手的教光绪写字。”

    李世民还以为慈禧和光绪一直势同水火,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段温情的故事。

    之前为了变法,慈禧和光绪一直闹得很缰。

    可如今看来,慈禧和光绪两人的关系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恶劣,至少慈禧是真心实意的对待过光绪的。

    不管是用纱布擦拭肚脐眼,还是抱着怕打雷的光绪睡觉,都足以说明慈禧对光绪的爱丝毫不弱于亲生母亲。

    看到两人的感情一开始那么深厚,可后来却闹得形同陌路,他惋惜的摇了摇头。

    两人之所以有今天,说到底也是为了权力之争。

    只能说在权力面前,亲情都要靠边站。

    不过从政治能力方面来说,权力在慈禧手中要比光绪好得多。

    他已经见识到了光绪的无能,要是光绪掌权变法维新,对天下老百姓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经过十多年含辛茹苦的养育,到了1887年,光绪16岁的时候。”

    “慈禧也做出了重要决定,为光绪举行亲政典礼,并宣布归政光绪。”

    “按照正常程序,慈禧应该在光绪18岁大婚后再宣布归政。”

    “所以当慈禧提出这个想法后,大臣们都十分紧张。”

    “当时的大清风雨飘摇,没有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掌舵,国家怎么往前走”

    “把国家交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显然不合适。”

    “面对大臣们的极力挽留,慈禧只好又训政了两年。”

    “但到了1889年,当光绪年满18岁的时候。”

    “慈禧坚决交出了大权,跑到颐和园养老去了。”

    “只是在养老的同时,每每遇到大事,慈禧都会亲自为光绪把关。”

    “等到光绪完全成熟了,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给光绪了。”

    “由此看来,至少在那个时候,慈禧并不贪恋权力。”

    “当然大家可能会认为慈禧当时是迫不得已才交权,可是如果站在慈禧的立场,就能发现慈禧做这个决定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时的慈禧已经54岁了,为大清操劳了近30年,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慈禧感到累了,她把权柄交给光绪,自己去养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决定。”

    “站在常人的角度来说,慈禧对光绪的抚育之情并不比亲生母亲差。”

    “而慈禧也认为光绪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把权柄交给儿子很放心。”

    “如果剧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慈禧就会成为第二个孝庄,前后培养了大清的两代君王,最后功成身退。”

    “只可惜孝庄培养的是顺治和康熙,而慈禧培养的却是短命的同治和胡闹的光绪。”

    吕后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理解慈禧的想法。

    慈禧把光绪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在光绪大婚后选择把权力交还给光绪。

    在她看来,慈禧的这个决定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把权力还给儿子,自己去安享晚年,这是每一个太后最为淳朴的想法。

    慈禧如此,她也同样如此。

    自己的盈儿登基后,她的选择和慈禧一样,也想着安享晚年。

    她原本想着一步一步把权力归还给儿子,毕竟大汉还需要靠她维持稳定,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权力还给儿子。

    等儿子慢慢熟悉政务后,可以很好的驾驭朝堂,她再把剩下的权力陆续还给儿子。

    她的这一选择和慈禧的一样,从来没有想过一直把持着权力不放手。

    可无奈的是,她的盈儿和光绪一样不争气,根本就不能稳住朝堂。

    所以自始至终,她都理解慈禧的想法,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光绪的生平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热血青年,志大才疏。”

    “甲午开战之前,光绪坚决主战。”

    “但光绪并不知道中日之间战力的差距,也不知道当时的清军大多疏于操练,战力与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军早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开战以后,光绪几乎每天都翻看圣武记,希望从中能找到打仗的灵感。”

    “而圣武记主要记述的是康熙乾隆时代的战争,以康熙乾隆时期的军事思想来指导一场近代化战争,这哪有不败的道理”

    “甲午战败后,光绪才算是清醒了一些,认识到大清原有体制的不足,便萌生了变法的打算。”

    “对此,慈禧是支持的,并没有过多的阻拦。”

    “实际上,如果没有慈禧的同意和支持,戊戌变法根本就无法进行。”

    “可是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后,他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无法掌控大局的能力很快又显露了出来。”

    “比如说光绪当时打算精简机构,任用新人、裁剪绿营、废八股、兴西学。”

    “但光绪又急功尽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旧体制全部打碎,让大清马上实行新法,旧貌换新颜,这完全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光绪在搞不定既得利益阶层的情况下,要裁撤近万人,还选择信任杨锐、谭嗣同、康有为等维新派新人。”

    “这就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成了众矢之地。”

    “所以新政实施没几天,各种不满和反对的声音便铺天盖地。”

    “守旧派不能容忍变法运动的开展,纷纷上书慈禧要求杀了康有为,庆亲王跑到颐和园跪请慈禧垂帘听政。”

    “见政局被搞得一团糟,慈禧为了稳定,只得连下三谕,要求光绪交出一二品大员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这时候光绪怂了,他又像甲午战争时那样,事前信心满满,稍遇挫折后很快就泄气,不知该如何是好。”

    “作为一个改革者,光绪缺少改革家的坚韧气质,更缺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武则天这就怪不得慈禧了,儿子能力不行,也就只能依靠慈禧住持大局了。

    她最清楚不过,想要变法改革,必然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阻扰。

    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统治者的政治能力,该怎么通过打压拉拢大臣来推进变法,这需要极强的政治手段。

    可显然,光绪并不具备这种执政能力,反而弄得一团糟。

    这个时候为了大局的稳定,就必须让政治能力成熟老练的慈禧出来稳定局面了。

    说来说去,也不能怪慈禧抓着权力不放,实在是光绪不争气啊

    就正如她的几个儿子,哪怕扶持上了皇位,也没有能力解决朝政问题,她也是不得不出来住持局面。

    她也想把权力交还给李唐王朝,可无奈几个儿子不争气,没有当皇上的能力。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老百姓,她也就只能自己上了。

    “见光绪没了雄心壮志,南海圣人康有为便粉末登场了。”

    “戊戌变法之初,康有为鼓动维新派排斥李鸿章。”

    “直立总督荣禄担心这样会增加变法阻力,便旁敲侧击的劝光绪谨慎行事。”

    “康有为听说后跑去跟荣禄说,推行变法其实很简单,杀几个朝廷大员就搞成了。”

    “原本支持变法的朝廷大员就不多,康有为如此嚣张的行事作风和言论,把本来还支持光绪的几个大臣也得罪了。”

    “由此看来,康有为只是一个急于求成但是毫无政治智慧的政治投机者而已。”

    “如此素质,光绪显然不可能重用康有为。”

    “康有为当时的官职仅为总理衙门章京,仅仅只是一个六品小官而已。”

    “而维新变法这么大的事,至少也应该是李鸿章这样的一品大员来主持。”

    “康有为一个六品小官,怎么可能主持变法这种大事呢”

    “主播这里额外插一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时,时常拿出自己与光绪的合影来证明光绪对他很看重。”

    “但实际上这张照片是s的,光绪与康有为根本不熟,两人只是见过一次面而已。”

    “由于康有为与光绪不熟,作为一个乡下士绅,他也就不能理解慈禧与光绪的感情了。”

    “所以当作为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出于担心光绪瞎搞,把大清搞没了,数落了光绪一番后。”

    “康有为顿时就认为慈禧要废了光绪,另立新君。”

    “然而慈禧要叫停变法,根本就用不着废黜光绪。”

    “并且不到万不得已,慈禧也不可能废除光绪。”

    “因为从法理上来说,慈禧是作为皇帝的母亲才享有的权利,才有太后的权威。”

    “如果慈禧一点准备不做,直接废的光绪,就等于是废掉了自己的权利基础。”

    “什么叫垂帘听政皇帝坐在前面,太后坐在后面,太后借着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这叫垂帘听政。”

    “没有皇帝了,慈禧还怎么垂帘听政”

    “这个简单的道理,康有为貌似不懂。”

    康有为原来一切都是我误会了,慈禧没有想要废黜皇上,悔之晚矣啊

    慈禧和光绪关系不好,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慈禧一直把持着权力架空光绪,在他看来,慈禧分明就是把光绪当作傀儡罢了。

    所以传出慈禧把光绪数落一顿后,他这才觉得慈禧想要废黜光绪。

    他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中华民族,积极推动光绪变法维新。

    要是光绪被慈禧废黜了,那他的所有努力全部都会化为泡影,什么都完了。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这才想着发动政变围园杀后。

    可如今看来,一切都是他误会了,慈禧并没有打算废黜光绪。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后悔,害了维新派人士,也害了光绪皇帝。

    “1898年9月17日,光绪下了一道谕旨,大概意思就是让康有为去上海办报纸。”

    “这其实是一道很普通的谕旨,光绪不想与慈禧翻脸,只好把康有为打发到外地。”

    “但康有为接旨后,却认为是慈禧要动手了,光绪是在有意保护自己。”

    “为了报答皇恩,康有为竟然发动维新派,联络了唐才常、袁世凯。”

    “据说还有著名的江湖人士大刀王武五,制定了一个围园杀后的计划以解救光绪。”

    “这个计划相当扯,且不说唐才常领导的会党才几百人,袁世凯也不可能冒着杀头的风险掺和这事。”

    “就说康有为的想法也是相当可笑,直到这个时候还固执的认为只要挟持了慈禧,逮住守旧派的头头,变法就能水到渠成。”

    “却殊不知,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运行到了清末早已经定型了。”

    “皇帝挟持太后就是不孝,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皇帝若是离经叛道,背叛自己的阶级,下场只能是被赶下台。”

    “9月19日,慈禧听说英、俄在山海关一带有不正常的军事调动,可能会引发边患。”

    “加之慈禧还听说光绪第二天要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打算聘请伊藤博文为客卿,主持变法。”

    “慈禧认为这很扯,便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

    “当天晚上,慈禧见到光绪,要求逮捕维新派,光绪不同意。”

    “两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慈禧返回了颐和园。”

    “9月20日,康有为悄悄离京。”

    “同一天深夜,慈禧接到荣禄密报,说光绪打算对付自己。”

    “慈禧闻言大惊,不等天亮就赶回紫禁城,直入皇帝寝宫,将光绪囚禁于瀛台。”

    “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宣布临朝训政。”

    “又以结党营私妖言惑众的罪名,出动三千士兵在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

    “部分维新派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被抓,这就是戊戌政变。”

    刘彻这个康有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害了自己的弟弟,也害了光绪被软禁。

    他原以为康有为有什么大能耐,现在看来和光绪一样,都是志大才疏的庸人。

    围园杀后也不知道康有为是怎么想出来的,不仅想法很可笑,就连计划也不靠谱。

    而且这么重大的刺杀事件,居然也能擅自做主,不和光绪商量一下。

    孝道对于皇帝而言,异常重要,光绪要是知道康有为的计划,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可就是康有为自作主张,导致光绪也被坑害了,成为了阶下之囚。

    要是没有政变谋逆这件事,以慈禧对光绪的感情,还不会把光绪怎么样。

    可康有为策划了政变,慈禧肯定会认为政变是光绪指使的。

    两人哪怕再深厚的感情,对于想要致自己于死地的人,慈禧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此时慈禧还没有打算杀人,但是到了9月28日,康广仁招供承认了围园杀后的惊天密谋。”

    “慈禧闻言勃然大怒,随即令人宣读懿旨,大逆不道,劫持皇太后。”

    “结党营私和劫持皇太后这两个罪名的区别很大,前者充其量只是内部矛盾,搞小动作免官就行了,而后者则是妥妥的谋逆大罪。”

    “对此,慈禧决定杀人立威。”

    “随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这六人便是戊戌六君子。”

    “维新派的一番瞎折腾,不仅坑了自己,也坑了光绪。”

    “对于慈禧来说,她悉心培养光绪,光绪要变法她很支持。”

    “尽管光绪做了一些有违阶级利益的决策,但是没关系,有自己撑着出不了什么大事。”

    “只是某些维新派不是东西,要逮起来安抚人心,就这么简单。”

    “但慈禧万万没想到,自己养了二十多年的养子,居然要把自己给抓起来杀了。”

    “这对慈禧的人生形成了重大转折,导致了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关系彻底崩裂。”

    “从过程和结果来看,戊戌政变显然是个乌龙。”

    “康有为以为慈禧会对光绪不利,为了变法成功,制定了一个围园杀后的计划,这个计划光绪应该是不知道的。”

    “而慈禧知道了围园杀后的计划后,以为光绪要杀了她。”

    “出于自身安全,便解除了光绪的一切权力,将其软禁了起来。”

    “而光绪在整个事件中,很可能就是一个躺枪的角色。”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就这样以一场闹剧的形式结束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1898年的戊戌变法能够成功,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显然会完全不同。”

    “但历史没法假设,只能感叹国运衰败至此,说再多也没用了。”

    清朝晚期的老百姓对康有为怒骂的同时,对躺枪的光绪也格外同情。

    清政府的权力一直被慈禧牢牢掌控,毫无实权的光绪原本就很可伶。

    可现在光绪经过被康有为这么一坑,直接被慈禧软禁起来了,要多悲惨有多悲惨。

    不过相比于光绪皇帝的悲惨,他们普通老百姓要更加悲惨。

    要是变法可以成功,大清的实力也会增强,也就不用担心被列强欺负了。

    可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老百姓依旧摆脱不了被剥削压榨的命运。

    不过即便没有康有为发动政变这件事,在慈禧撑腰的反对派的强烈阻拦下,维新变法依旧不可能取得成功。

    此时此刻,清朝晚期的老百姓眼神非常迷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乱世。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